楊建業:南水北調延后 不僅僅是水的危機
admin
2009-06-03
來源:景觀中國網
近日讀報得知,因南水北調引水進京規劃延后五年,原定明年進京10億立方米長江水的計劃也跟著延緩。水務部門表示,將促使高耗水企業退出北京,擴大再生水利用,再從外省市調水進京以應對之。
近日讀報得知,因南水北調引水進京規劃延后五年,原定明年進京10億立方米長江水的計劃也跟著延緩。水務部門表示,將促使高耗水企業退出北京,擴大再生水利用,再從外省市調水進京以應對之。
這些年,不管中國何處出現水危機,幾乎無一不是要去水資源相對豐沛的地方上大工程調水,好像前些年還有人想從喜馬拉雅山那里引水。北京看來也不例外。中國幸好還算地廣,如果是干旱而又狹小的以色列,又從哪里調水呢?
所以,即使撇開動輒就喜歡上工程的官員們那點可疑的真實動機不談,筆者也懷疑這類“大手筆”并不表征中國人民之“勤勞勇敢智慧”,反愈顯其某種思維
和行
動的惰性。誠如論者所言,“原本應在多年宣傳呼吁培養起來的節水行為,也因為有‘客水’可恃,往往被一再延緩”,使得北京人缺水但并不知惜水。如建造“不符合北方生態環境的巨型水景景觀;追求GDP、與首都水資源承載能力不匹配的大工業項目;講究個體或小群體生活舒適的耗水住宅
;以及全社會著力營造的、無視水危機的樂觀氣氛等”。且調水的做法,還加劇了被調水地方的水資源緊張,亦有損經濟發展公平。
故北京之缺水,本應重點在節流上下功夫,而不是開源。但又據說,2001年以來,北京已連續四次調整水價,綜合水價從3.01元提高到目前的5.04元,然而大家的節水意識仍無明顯提高。這又是怎么回事呢?
筆者想舉出兩件真實的事情以資對比,大家或許能從中悟出點什么。
其一,大約1973年西方世界石油危機時,尼克松號召美國人民在危機持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,每天晚上推遲用電一小時。結果不用任何監督檢查,全體美國人都和政府高度地“保持了一致”,節能效果非常好。
其二,1998年夏,筆者在北京某大學食堂用餐,暑假前發現食堂大廳里洗碗的一個水龍頭壞了,水流如注。原以為很快有校工去維修,誰知一
個多月后返校,卻依然如此。遂憤而匿名上書校長,痛斥后勤管理者作風官僚,下面工作人員亦毫無職業道德,一般目睹者則太漠然,以至于近40多個日日夜夜白白浪費了許許多多自來水。這還是發生在堂堂首都北京,發生在“引領社會先進潮流”的精英濟濟的大學——一個以研究資源為主業為特色的“211工程”的著名大學!資源節約意識如此匱乏,公民責任感如此淡漠,別說水價從3.01元提高到5.04元,就是提高到10元、100元,只要不掏個人的腰包,又關他何事?
顯然,只有公民意識十分匱乏的社會,才會出現這種普遍的淡然和冷漠。結果,本來不是事都會成為事,甚至成了大事;本來是很容易做到的事,都成了老大難,甚至成為難以治愈的痼疾。
給Ta打個賞
發表評論
熱門評論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