椿樺:陋室改造劉禹錫會反對嗎
admin
2008-09-09
來源:景觀中國網
唐朝詩人劉禹錫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時的住所,因為他的一篇《陋室銘》而聞名。最近,和縣政府決定投資數千萬元,將陋室進行整體擴容改造,打造成全新的"陋室園"。(9月8日《新安晚報》)
唐朝詩人劉禹錫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時的住所,因為他的一篇《陋室銘》而聞名。最近,和縣政府決定投資數千萬元,將陋室進行整體擴容改造,打造成全新的"陋室園"。(9月8日《新安晚報》)
很不幸,和縣改造陋室的良好愿望,遭遇了如潮的口水。所批評的理由并不出意外,譬如:既然是陋室,怎么能花巨資包裝之?又譬如:劉禹錫若地下有知,一定不會容忍陋室變"豪宅"的!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心疼錢,覺得一個窮地方拿出數千萬元打造形象工程,注定是勞民傷財。
上述理由如果用來批評其他文物古跡的改造工程,我看也是可行的。只是,如果懾于多數人的批判,全國各地的不少文物古跡都只能任其灰飛煙滅了。但從實際效果來看,那些曾經飽受質疑的文物古跡反而因為爭議,而更加受關注,因為保護,而更具魅力。和縣改造陋室的計劃,最大的功勞在于:全國的公眾終于知道,原來陋室尚存世間,原來它就在安徽一個名叫和縣的小地方。僅此一點,就足以證明和縣改造陋室的計劃,是多么的正確。
糾纏于"陋室必須簡陋",是毫無意義的。改造陋室的目的并非用來住人,而是明晰一個歷史的符號。很多人只愿意盯著"斥資數千萬改造陋室"的字眼,而不愿意理睬當地官員的解釋——他們將像所有古跡修復工程一樣,按"修舊如舊"的原則來保持陋室之陋。在陋室外圍增加園子,也談不上違背歷史,因為并沒有證據表明,作為當時的地方長官,劉刺史的陋室外沒有園子。而將文物古跡用圍墻保護起來,也是符合現實需要的。
套用批評者的句式,我也可以說:劉禹錫如果地下有知,他會支持陋室改造的。定性劉禹錫反對陋室變"豪宅"根本沒什么根據,但我卻有理由相信劉詩人贊成陋室的改造計劃——既然劉詩人胸懷蒼生,他的理想應當是讓所有的人都能吃好住好,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后來人還記得他的陋室、他的思想。和縣目前的確還是一個窮地方,當地工業落后,只能在旅游業方面想轍。此地有著非常厚重的歷史文化,陋室、孔廟、鎮淮樓、四牌坊和文昌塔,是古和州保留下來的五大歷史景觀。投資數千萬元,其實是針對五大歷史景觀的系統改造,而非只針對一處陋室。如果我們認為拿數千萬元用來打造旅游景觀是一種浪費,那么還不如直接反對和縣人民窮則思變。
我倒是覺得,人們對文物改造保護工程的習慣性認識有些"孤陋"了。和縣此項改造計劃的曝光,無疑提高了人們對陋室的認識以及興趣,盡管很多人口頭未必會承認。
給Ta打個賞
發表評論
熱門評論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