肖暢:“中華文化”不需要一個圖騰建筑
admin
2008-03-14
來源:景觀中國網
不懂文化的人,對文化的態度往往是“大搞快上”。以為只要有錢,把文化的元素都整合到一起,就能成就文化的“雄偉奇觀”,甚至一廂情愿的獲取全民的文化認同感。
不懂文化的人,對文化的態度往往是“大搞快上”。以為只要有錢,把文化的元素都整合到一起,就能成就文化的“雄偉奇觀”,甚至一廂情愿的獲取全民的文化認同感。
最近,山東濟寧將投300億元巨資建設方圓300公里的“中華文化標志城”。面對各路批評,全國人大代表、濟寧市市長張振川表示,允許有爭論,但是標志城肯定要建。
相信他也清楚:任何“偉大”的事業,都是在爭議中誕生的。甚至,我們歷史遺留的瑰麗建筑,很多都是在勞民傷財的浩蕩工程中建成的,最終也還真成了文化瑰寶。“雄偉奇觀”,在有些人看來就需要帝王般的氣魄,需要突破層層阻撓。但充滿諷刺的是,連古代帝王也不敢稱自己要蓋的園子、要建的宮殿是中華文化的標志。
文化有自己漸進的脈絡。人為預先假定的文化價值,以至上升到整個民族的精神高度,這實在是強迫大家認同,硬生生把自己的藍圖往文化圖騰的方向靠攏。一個人、一個城市都不足以去探尋一個民族文化的全部,更不可能把民族文化變成具體形象的“圣城”,聲稱是“文化副都”,讓大家都來朝拜。
文化的含義又是何其寬泛。要建“中華文化標志”,這也是在簡化文化,在簡化歷史。這種簡化的途徑是:先把我們的“中華文化”用儒家文化來涵蓋;接下來,摸索一下文化的輪廓,多整合些“中華文化”的元素,獲取象征的意義,然后提個概念,如同搞產業一般。這不過是以反文化的態度對待文化。
很多論者都指出了這個常識:文化是積淀出來的,“文化城”是在歷史中生成的。就連古代那些好大喜功的帝王,大興土木也只是為了愉悅下眼球,根本不可能預知自己的建筑在歷史中的文化坐標。歷史不可能依循設計者的路子發展,文化也不可能依循設計者的路子誕生。如果堅稱自己建的是“中華文化標志城”,就自己去叫叫罷了,不要牽扯上國人的民族認同感,說它是“文化的副都”。而且,此工程要花300億,這是需要向人交代的。輿論爭議,兩會中的質疑,怎能就說“允許爭論”輕松了事?
300億何其多?這些錢,不是私房錢,可以像暴發戶那樣在文化上附庸一下風雅,裝裝門面。真有文化的追求,就應當拿這些錢去扶持一下當地的文化產業,加強一下當地歷史建筑的保護,而不是大興土木去建一個自己假定的文化盛跡,硬生生整出一個圖騰建筑。況且,如果連人大這一關都過不了,這個“文化副都”的合法性都不具備,還何以肩負起涵蓋“中華文化”的重任?
我們國家有不少“盛跡”,但“盛跡”之名,是歷史選擇的結果,是后世千代在歷史的洗禮中不斷追加的認同。“中華文化標志城”,能凝聚這種歷史的認同嗎?況且,大而全的東西,在有些領域適合,在文化的領域里未必適合。因此,“中華文化”也根本不需要去建一個圖騰建筑予以彰顯。
給Ta打個賞
發表評論
熱門評論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