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址: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(北樓)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:info@landscape.cn
Copyright ? 2013-2022 景觀中國(www.36byz.com)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
“科學和民主,人文和生態理想在催生設計學科的革命,它將使我們徹底拋棄帝王和貴族的’異常景觀’,回到人性與公民性,回到土地,回到人們日常的需要。一片林陰、一塊綠地、一條河流、一塊讓人身心再生的場所。那里潛藏著無窮的詩意,它一定會使人重新獲得詩意的棲居。”俞孔堅說。
9月16日,“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”進行到午后,一個叫俞孔堅的人的講演,讓困乏的聽眾為之一振。他使用了大量幻燈片,從航拍照片講起。
“這是我從100米高空拍下的杭州,毫無規劃、雜亂的建筑,水泥叢林,到處都是覆蓋物,看不到一塊完整的土地。哪里能看出是杭州?哪里還像人間天堂,簡直像地獄!”“這是北京1984年和2003年的影像對比,城市無節制地快速蔓延,土地上都是建設區,大地景觀的變化,是多么劇烈和讓人生畏。看未來北京CBD的電腦模擬圖,和國際大都市的另一位競爭者——上海的電腦模擬圖,它們對紐約與香港的認同程度,昭示了未來國人的身份和處境。”
“去年,’神舟’五號上天,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實現了,可是,看看這張從宇宙飛船上拍回來的照片:我們北邊的俄羅斯是綠色的,南邊的東南亞是綠色的,只有我們的國土枯黃一片。我希望這張祖國母親的影像,能喚起一個期待復興的民族的憂患意識!”
演講中,俞孔堅笑容可掬,言辭犀利:“這是一個盡情揮霍的年代,盡情地揮霍著土地、資源、納稅人的錢。看看要建的央視大樓,用十分之一的錢,就可以建同樣功能的建筑。這是在建造一個展示性的傳媒帝國的形象。當西方人在炸掉他們的人工河渠,埋掉高架橋時,我們卻在花大把大把的錢,重復著100年前美國人犯過的錯誤……”
會后,我追蹤采訪,一路追到北大他的課堂上。
俞孔堅,41歲,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。
“沒想到,’城市美化運動’的幽靈,如今飄洋過海地到了中國”
“我當時特別著急,著急回國。”俞孔堅是國內第一個獲得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的學子,之前他學的是園林專業。1997年,俞孔堅回到了北京。
回國后的幾年間,俞孔堅去了100多座城市。如火如荼的城建場面,更讓他痛心和焦慮:“本來美麗的山林,卻被無知地’三通一平’掉了;本來非常動人的河流,卻被殘忍地裁彎取直,水泥灌底護襯,變成了人工河渠;好端端的糧田,一夜之間就被大筆一揮地劃為開發區,然后又被撂荒。在那些氣派的廣場和景觀大道背后,僅僅幾步之遙,就是臭氣熏天、骯臟擁擠的街巷和垃圾場……”
在當代的城市建設中表現為“誰官大誰說了算”,“聽上面的”。惟官是從,官大于法,城市景觀變成了市長個人意志的體現,才出現了種種講究氣派、展示和紀念性的城市景觀。
100多年前,美國也曾發生過大規模的“城市美化運動”。借著1893年“芝加哥世博會”的巨大城市形象沖擊,呼吁城市的美化與形象改進。當時有一句流行的話:不做小的規劃,因為小規劃沒有激奮人們血液的魔力。要做大規劃,一旦實現,便永不消亡。但這場好大喜功的“城市美化運動”,僅持續了16年就被叫停,代之以經濟、美學、健康的城市規劃理念。
俞孔堅說:“沒想到,’城市美化運動’的幽靈,如今飄洋過海地到了中國。16世紀意大利的廣場,17世紀法國的景觀大道,20世紀美國的摩天大樓,出現在了中國的大大小小城市。”
如何幫助市長們避免有害的長官意志,俞孔堅著書“與市長們交流”并為市長們講課,傳播生態與人文理念。因而被挽救的河流、被改建的工程也有不少。在廣東的中山、浙江的臺州、江蘇的宿遷、山東東營……一些綠色項目正造福于民。
他提出了“反規劃”理論:市長不是決定城市要建什么,而是決定不建什么!
在北大的課堂上,有人問俞孔堅:為什么說央視新址這樣的大樓,在西方,現在是不可能建的?“央視新址僅僅是這個揮霍時代的一個代表而已,它們看上去極現代,但不具有現代建筑的本質,圖有其表而已。如果沒有現代精神,實際上都只能是封建士大夫意識、封建帝王意識以及帝國意識的體現。這種意識再與橫行中國的城市化妝運動相雜交,生出了一個個城市景觀的怪胎。這樣的項目,就是國內的開發商也不會建,它們最終只能讓國家背上沉重的包袱。”
俞孔堅解釋說,城市發展經歷過3個階段。
第一階段城市是為神而建的,像中國的天壇、歐洲中世紀的神殿、南美洲的瑪亞神廟,等等。那都是神統治人的地方,人沒有地位,人是神的奴隸。
第二階段城市是為君主建的,歐洲文藝復興后,君主取代了神,城市也不是為普通百姓建的,是為君主、為貴族建的。如巴黎就是為路易十四建的,中國的故宮也不住老百姓。
第三階段城市是為機器建的。在資本主義工業時代,公路是為了跑汽車,摩天大樓用于商貿,追求高效快速,城市建設是管道型的,像紐約等城市就是這樣的。城市不是真正為了人的生活、居住,人沒有了步行、休閑的空間,人沒有了地位,城市也浪漫不起來。但西方現在已進入了后工業時代。
“工業時代認為是美的東西,到了后工業時代,人們已覺察到不但不美,甚至是有害的。你們能想像出本世紀美國最大的城建工程,是什么嗎?”
在美國的波士頓,沿海灣地表上有一條架空的高速干道,這條高速路帶來的噪聲、污染,對城市影響很大。當地政府一直想通過大開挖,把這條高架路埋到地下去,在原地上建一條綠色廊道,自行車道。討論了十多年,2003年,這個本世紀美國最大的城市改建工程———波士頓環海高架路大開挖工程動工了。這一挖一埋,要花掉200多億美元。
“波士頓人花這么大的投資,把高架橋埋到地下去,而我們卻還樂此不疲地造高架橋。幾十年后,我們會不會也像今天波士頓一樣,花成百上千億元人民幣再把橋埋到地下去呢?我們是不是在花錢犯錯、犯傻”
“再說央視大樓,實際上,它是用一種暴富的心態來接受一種’帝國’的建筑。當今,任何一個經歷過現代化發展的國家都不可能再蓋這種建筑,因為,它違背了基本的現代精神———土地的倫理,理性、科學和民主的精神及現代建筑原理。用十分之一的錢,就可以造一個具有同樣功能的建筑。它是展示性的,它是那些’帝國’的建筑師們,在現在的中國,實現他們的’帝國’夢想。”
俞孔堅提出了“反規劃”理論:市長不是決定城市要建什么,而是不建什么。城市規劃,就是要告訴土地的使用者“不準做什么”。比如河湖、山林、濕地甚至農田等,首先要立法保護起來,誰也不能動。
早在100多年前,美國的波士頓還是個小鎮,城市的決策者們在土地還沒大規模開發前,先廉價地購得郊外大片的土地。這片土地上有沼澤、荒地、林陰道以及查爾斯河谷,他們立法保護它作為永久的綠地系統。如今100多年過去了,城市擴大了好幾倍,昔日的郊外已變為市中心。現在,這塊寶貴的綠地,成為市民身心再生的場所,成為波士頓人最為驕傲的“藍寶石項鏈”。
“前年那場并不算大的雪,把北京搞成了什么樣子,整個交通癱瘓。我們院里的人晚上5點下班,走到家是第二天的凌晨4點。假如我們有一條綠色廊道,從北京城這頭到另一頭,騎自行車一個半小時足夠了。”
“在加拿大境內,就有一條暢通的自行車道,從東海岸達西海岸。美國也有一條,從邁阿密一直可以走到最北端。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,更需要建一條條暢通的綠色廊道,它們必須在城市形成前就保留下來,否則未來的代價太大,更何況石油危機遲早會降臨。和平崛起,意味著我們必須有不依賴小汽車的低能耗交通模式。全城范圍內的綠色自行車道網絡不但是健康和生態的規劃戰略,也是一種國家安全的戰略。”
“我是不可能在這里造白宮的,你另請高明吧”
有一次在湖南,一個很有錢的開發商聽說俞孔堅是哈佛回來的,非請他做項目不可。開發商的那塊地上有山、有水、有丘陵、有林子,自然形態非常好,他想蓋辦公樓和別墅。
俞孔堅說就保留原有的山水和樹林,再結合地形蓋些建筑。但開發商不肯,他要有白宮般的豪華和氣派,房子造到山頂上,把山底的湖填掉,再在山上建人工水池、噴泉、廣場。
“我根本下不了手。砍掉的樹讓我心疼,填掉的湖讓我心疼,削平的山讓我心疼。那些茂密的林子,至少要長20年啊!我說他,你這種做法國際上早不流行了,但開發商就是聽不進去。我說,我是不可能在這里造白宮的,你另請高明吧。”
“這是典型的暴發戶心態,體現在城建上,就是一種拜金主義傾向:追求昂貴、不講品位,什么東西貴、奢侈,什么就是好的。除了到處建摩天大廈、金堆玉砌的城市廣場外,還不惜工本地引進國外的名貴花草樹木。”雖然花了很多錢財,但城市卻不能讓人產生親切感,而是日益強烈的疏離感和陌生感。除了以“暴發戶意識”搞城建外,俞孔堅還歸結出“帝王意識”、“小農意識”、“慶宴意識”、“領地意識”等。
一年一度的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最能體現“慶宴意識”。有報道說今年的天安門廣場是從1984年開始,花壇擺放最高的一次,“神舟”五號發射架達到了17.4米,成為20年來最高的花壇。廣場中心花壇噴泉,直徑達72米,中心水池主噴高18米……
“花壇一個比一個大,一個比一個氣派,而且年年翻新。今年是五千盆菊花造就的彩鳳,明年是十萬株五色草堆成的巨龍。’大慶’、’獻禮’工程一個比一個豪華,一個比一個張揚。可是,幾天的節日過罷,花凋草枯,剩下的時間里市民們必須面對著缺乏生機的鋼筋水泥叢林。據可信的估算,用于節日設花壇宴的投入,足能為城市建一個不算小的綠地或公園。”
“我們祖先講風水,無非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。你們看看,這還叫河嗎?”俞孔堅指著一幅照片說。
河道被做了水泥護襯,筑壩蓄水,河岸做了鋪裝。水與土地的分離,導致河流失去自凈能力,加劇水污染程度。流水變成了死水、臭水。光潔的水泥花崗巖護岸,使本來生機勃勃的水際,變得寸草不生。一條自然的河流,是城中多種生物的棲息地,現在連老鼠也不光顧。俞孔堅認為在大地景觀中,生態健全的水系統構成的綠色通道網絡,恰恰最具有蓄洪、緩解旱澇災害的能力。“現在到處是國外的奇花異草,到處是羅馬柱、巴洛克式屋頂,為什么?因為只認同別人,不認同自己。人迷失了,沒了根,最后只會感到空虛。”
這是一個告別帝王和英雄的時代,這是一個拋棄帝國和封建主義的時代。科學和民主,人文和生態理想在催生設計學科的革命,它將使我們徹底拋棄帝王和貴族的“異常景觀”。
“一百個國家大劇院、一千個央視大樓……都只能使我們的城市景觀,離平民越來越遠,離科學與民主越來越遠,離現代化越來越遠”
俞孔堅對“野草”情有獨鐘。他說搞綠化,引進國外的花草,很可能水土不服,需要施肥、精細管理,費用也昂貴。“現在生態環境價值觀是’雜草叢生’,茂盛生長的鄉土物種,就是最好的綠化。我說的雜草野樹,就是指鄉土物種。像北京,就是楊柳、榆、槐、椿呀這些鄉土物種。”
在北京,俞孔堅做過一個住宅景觀項目,開發商想用幾百塊錢一棵的銀杏樹搞綠化。俞孔堅說服他用白楊樹,開發商一聽用楊樹,說:我們這可是高檔社區,應該種銀杏這種名貴喬木才對呀。“我們堅持用楊樹,他同意了。原來銀杏500塊錢一棵,現在這么粗的楊樹,30塊一棵。楊樹林生長得非常茂盛,走進住宅區感覺很好,透出一股獨特的北方氣質,既有特色又很樸素。”
“一百個國家大劇院、一千個央視大樓、一萬條世紀大道、十萬座巴洛克式的市政廣場、千百萬個用以展示政績的、移植堆積大樹而形成的中央公園,都只能使我們的城市景觀,離平民越來越遠,離科學與民主越來越遠,離現代化越來越遠,離和諧的人地關系越來越遠。”(《中國青年報》10.13董月玲文)